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已经成为我国供电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民用建筑因为其不同于商业建筑的特点,所以电气设计人员在对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能和结构特点。
设计人员一定要根据民用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计方案,保证民用供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不同功能建筑需充分考虑其功能要求。合理确定供电方案和高低压配电系统(电气主接线)形式以及运行方式,确保供配电安全可靠是建筑电气设计的重中之重。下面本文就来聊一聊民用建筑供电方案设计及高低压的主接线形式,希望能给广大电气设计人员带来一些参考!
(1)前言:
不同民用建筑物中不同负荷等级对供电电源的供电要求,应急电源的容量的确定原则,根据实际工程及案例分析了供电系统形式及主接线方式系统原理图,提供了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
随着当今现代电气设计技术的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不同建筑物的供电可靠性对电气设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建筑物电气设计前的方案阶段的供电方案合理性也就尤其重要,供电方案设计及高低压的主接线形式在电气设计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2)建筑物的供电电源:
在建筑电气设计之初或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一般应先和建设单位确定外部供电电源情况(高压回路数及入户方向)以及用电负荷等级。根据相关规定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
例如:医院建筑物中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应增设应急电源如EPS、UPS,柴油发电机组), 特别重要负荷需要第三路电源供电,常规设计做法:两路独立高压市电情况,设第三路自备电源。如:EPS,UPS或柴油发电机组。
(3)自备电源的设计: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设置: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a:为保证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用电。
b:用电负荷为一级负荷,但从市电取第二电源有困难或技术经济不合理时。
2)柴油发电机组容量与台数的选择:
a:在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柴油发电机容量可按配电变压器总容量的10%~20%进行估算。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可根据一级负荷、 消防负荷以及某些二级负荷的容量,按下列方法计算的最大容量确定:
1.按照稳定负荷计算发电机容量。
2.按最大的单台电动机或成组电动机启动的需要,计算发电机容量。
3.按启动电动机时,发电机母线允许电压降计算发电机容量。
b:机组容量与台数应根据应急负荷大小和投入顺序以单台电动机最大启动容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当应急负荷较大时,可采用多机并联运行,机组台数宜为2~4台。当受并联条件限制,可实施分区供电。
柴油发电机组的单台容量不宜大于1000kW。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变电所内,柴油发电机的台数不宜多于两台。
应急电源装置(EPS) 的设置: EPS装置应按负荷性质,负荷容量及备用供电时间等要求选择,EPS的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所连接应急照明负荷总容量的1.3倍。
EPS的蓄电池初装容量应保证备用时间不小于初装容量的90min。但由于蓄电池组记忆效应及维护等因素,EPS不易作为消防风机、水泵等负荷的备用电源。
UPS应急电源设置: UPS装置应设置在用电负荷不允许中断供电,且允许中断供电时间为毫秒级的重要场所。
对计算机供电时,UPS装置的额定输出功率应大于计算机各设备额定功率总和的1.2倍,对其他用电设备时,其额定输出功率为最大计算负荷的1.3倍。
(4)负荷等级划分:
民用建筑的用电负荷,根据用户的重要性或其用电设备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将造成的人身伤害、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程度,并考虑电力系统的管理及供电措施,将用户和用电设备分为
一级负荷、 二级负荷或三级负荷。
a: 一级负荷用户和设备: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害、重大社会影响、重大经济损失及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用电单位(用户)和用电设备。
b:特别重要负荷(用户和设备)重要通信、交通枢纽,重要的经济信息中心,特、甲级体育建筑、国宾馆承担重大国事活动的国家级会堂、经常用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公共场所等。
特别重要负荷:
1) 中断供电将造成人员伤亡的用电设备。
2)中断供电将造成中毒、 爆炸、火灾等的用电设备。
3)特别重要负荷用户中的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及实时处理的计算机等重要设备。
4)特殊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设备。
二级负荷(用户和设备)
1)中断供电将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经济损失。
2)中断供电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用电单位或用电设备。
三级负荷:
不属于特别重要和一二级负荷者为三级负荷。
(5)低压配电系统主接线系统形式:
一级负荷供电措施的主要主接线方案:
低压配电主接线方案一:
a:一路电网,一路发电机,二者无联系
低压配电主接线方案二:
b:一路或两路市电电源,发电机做应急电源,设应急母线段
此方案克服了负荷不分组方案不合理的因素,把建筑物内消防用电及保障负荷等一级负荷列为应急负荷,独立的应急负荷母线段便于与其他母线段分置两处,对消防负荷集中管理,提高了供电可靠性。